从华为任老谈教育的回答中,我总结了这三点

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作者

龚琴Helen

来源

K2谈(ID:guojijiaoyu23)

.

“一个国家的强盛

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看见外在的自己

这些天,朋友圈里疯传华为任老接受国内媒体集中采访的全文实录及金句引用,除了对这位名企业家非寻常人的大格局,大视野的惊叹外,我最关心的有两点:一,任老对基础教育的大声疾呼,二对教师的重视。

为此,我还特意去搜了一下华为去年为此专门做的一个公益广告片:

视频结尾是这样说的:“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有工业的强大;只有长期重视基础教育,才有产业振兴的人才土壤。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让教师成为最伟大的职业,成为优秀青年的向往,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建议结合视频好好看完,任老对基础教育及教师的重视,不是最近才有,而幼儿园,中小学时不时被爆出的食品安全丑闻,虐童,性侵等各种骇人听闻的事件,也远非陈年旧事。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多么好的情怀及愿景,然而现阶段,最起码,在基础教育这个阶段,我真的没怎么看到大范围的普及。

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博士,硕士都去为领导服务了,而我们最为看重的孩子,却交给了一群学历最低的人”。虽不完全客观,但在很多层面,还基本属实。

要培养更优秀的人,首先要找到最优秀的人,而这些人,要从何而来?

国内相关幼教、小学教师整体师资的偏下及匮乏,虽也有《最强大脑》新科世界脑王杨易其实是教小学数学的这样动人故事,但故事本身之所以引人注目,其实已说明这并非一个大概率事件。而相比国外幼教,小学教师的严格考核及招聘,这其实不无打脸!

前些天写的那篇《国际学校中方老师:我要很多尊重,也要同工同酬,然而更扎心的是这个......》一文,其实岂止是国际学校中方教师要更多尊重,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待遇提高及尊重可能才是最亟需的。而这个前提首先得是教师本身素质及学历的大幅度提高才能真正带来这个行业收入及尊重的相应提升。

为什么这个会放在我的第一感受?因为,我们谈教育,谈基础教育,孩子们自然习得的很多东西都是从模仿外部而来,除却父母,教师是他们的一面镜子,是他们探索外部世界,外在那个自己的首要参照物。

古人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其中的铜,古,以及人,都可以是我们此处所说的参照物。

教会孩子,正确探索外在的那个自己,首先得让孩子们有好的外部参照物,而教师在此类参照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需要整个社会在精神及物质层面给予双重支持及认可,这是我从任老的回答中感受的第一点。

2.

“硬设施是没有灵魂的,

灵魂在文化,在哲学,在教育”

-看见内在的自己

任老采访中还提到:“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是什么,比如硬件、铁路、公路、交通设施、城市建设、自来水、各种环境的硬设施。硬设施是没有灵魂的,灵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学,在于教育。一个国家有硬的基础设施,一定要有软的土壤,没有这些软的土壤任何庄稼不能生长。”

我对任老说的“硬设施是没有灵魂的”这句话深感认同。虽然,我知道会有很多人站起来反驳,设施环境本身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当然,我承认,但我们现在谈的是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个词,灵魂,直指人性本身的部分。

我自己之前在国际学校工作了七八年,澳洲的,帝都的国际学校都有,论硬件设施,国内现在的国际学校真的恨不得一个比一个更豪气冲天,高科技元素的运用,著名建筑大师参与的房屋设计,中国风,欧式风,美式风及各种精美摆件,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到的。

而当我随先生来到非洲的这座小岛上暂时定居后,我参观过很多幼儿园,而所有的中国朋友都无一例外告诉我:“你绝对不能用国内的设施标准去和这里的标准相对比。”

Why?因为真的没法比,论场地,论玩具,设施,书本,餐饮等等,仅一点,小孩子们睡午觉时都是在地上打地铺这一点,估计国内很多家长就无法接受。可这有什么关系?孩子们不会因此而少了孩童应该有的肆无忌惮的笑容,纯粹的天真及旺盛的好奇心。

这里的孩子,几乎没有室内游乐场的概念,因为没有相应设施及成本,他们的周末及游玩,更多是与大海,山,水相伴,与石头,泥巴为伍,国内现在很多流行的营地教育,除却高大上的STEM,STEAM,哲学等,亮点之一通常是回归自然,回归乡土。说的通俗点,有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我们父辈们,我们自己儿时受限于时间空间只能以自然天地为乐的日常生活作息的高配版。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本世纪初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里面提出了“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DisorderNDD)这个概念。它指的是现在青少年到户外,乡间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进而导致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在中国年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45.2%的孩子有NDD趋势,且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而真正放眼看来,这样的现象早已延伸到了中青年群体。前几年一封教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夜刷屏,再到后来的“北上广深,有多少人在假装生活的”疲于奔命的工作群体,我们的教育,走到后来,确实是有问题的,所以现在梳理源头,很重要。

我们不乏漂亮,干净,一流的教室硬件设施,走向职场后,我们的办公室一如既往的井井有条,坐在田字格的空间里,身边都是一个个身影,却没有真正的对话产生,这实际上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说到这儿,再来看看这个号称全日本最破的学生宿舍,京都大学的吉田寮,你上网一搜,堪称史上最破学生宿舍了:

但这并不影响其培养出著名小说家梶井基次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赤崎勇等天才在内的众多名人。虽然我们并非要提倡这个破旧环境,但最起码说明硬件环境本身还真不能决定教育质量的好坏。

我在岛国新认识的一位好朋友Z,是创新设计教育的探索者,出版过相关创新设计书籍,也翻译过很多相关类书籍。按Z自己的话来说,她每年只需工作一两个月,剩下的时间就是给自己放假,看起来很爽是不是?

可其实她远没有你们想象的光鲜,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自我探索,每天疲于拼命,凌晨一两点睡,后来Z问自己,这是为了什么?为了早点结束生命吗?长时间的这样消耗自己,只为博得一点掌声,不值得。后来,Z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只工作两个小时,再后来,她遇见了现在的先生,对方很有生活气息,懂植物,会种东西,会养动物。

Z说,很多次,看着对面的先生,会忽然感觉过去的自己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生活过,而现在的她,只想补回“生活”这一课。

Z开始反思,过去几十年受的教育到底教会了她什么?她一路学过来,除了学习好,爱读书,摆弄摆弄文字,耍耍口才,其他的很多生活常识基本为零,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教育吗?当然不是。

我们彼此都知道,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从起点开始,就已经被偏离了太多,所以,后来越走越远,直到迷失自己。

那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又是好的基础教育?这个问题,既要追根朔源,也要逆向思维。

我们需要问自己:”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希望他经历并学习的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初心。”而放眼未来,我们的孩子又是否已做好准备?“此乃我们为其自由探索未来世界需要做的一切准备及放手。

这就是我理解的任老所谓之教育的“灵魂”,数学重要,化学重要,哲学,文化都重要,但如何赋予孩子探索内在自己,看见内在自己的那种能力,才是此处关键。

我猜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自己关于教育的美好油画,但尊重,开放,爱,包容,探究等等,这些关键词应该是教育的共识。

3.

“要感谢美国企业”

-看见他人

当所有人都在义愤填膺为美国如此打击华为抱各种不平的时候,任老这样说:“要感谢美国企业,因为他们教给我们怎么走路,怎么能够成长。”“不能狭隘地认为爱华为就用华为手机”。

你问问自己,换成是你,能否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很多时候,我们太强调事情的对立面,黑与白,绝对的对错,绝对的对比,无论是小孩,大人,我们都无时无刻不在拿自己与他人比较。

幼儿园里的超前教育,再到大一点的孩子们上各种兴趣班,为的都是不要输在起跑线,大人的各种疲于奔命,为的是不被别人随时替换,所有都指向与别人的比较。

你也许会说,说得容易,能不比吗?不比就连起跑的机会都没有。当然可以比,但与其跟别人比,真的还不如和自己比。而任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合作及竞争本身可以互存,学习上如此,职场上也可以,生活上亦如是。

美国打压华为是事实,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也帮助了华为成长同样是事实,这点不会因为这场技术之战而被抹掉。

我们的教育,除了教会孩子看见外在的自己,内在的自己外,还应该教会他们如何看见他人并产生连接。

这种连接,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合作要有,竞争也要有,但并非一昧的消耗在无意义的外在对比上。

过去的帮助及学习,我们承认并感谢,现在对方的嫉妒,恐慌,以及特意的打压,我们不卑不亢,正面迎接,这才是教育或者面对生活本身应该有的态度。今后,如果对方要来学习,我们还要敞开胸怀拥抱,这才是教育及做人的大境界。

我们都需要学习,教授,教学相长,看见他人并与其产生连接,方能不断进步,而非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盘算方寸天地之间的对比,这是任老给我的第三点感受。

看看近几年国内各种学校排行榜,你觉得是真正看明白了还是更糊涂了,家长孩子们心里都有一把尺。与其把精力耗在如此多的外在比较上,还不如帮师生们扎扎实实的回到学校内部,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修筑起自己的学习天地。

再回到更现实及宏大的场景中来,无论是华为办的清澜山学校,还是马云的云谷学校,亦或京东的亦庄学校,资本的强势及持续介入,无疑只会让国内的硬件及软件更趋于高标准化,但我最希望的还是,无论豪门学校,特色学校,普通学校有多少,少一些攀比,多一些学校内化的行动及反思,这比外在硬核指标的比较要实在及有效得多,毕竟,一这样比较,就没完没了了。

愿有一天,你我的孩子,将来的孩子们,都能以自信,大气,合作的姿态,独立地站在阳光下,肆无忌惮的奔跑,而这种奔跑,从不害怕有人会追上。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愿意,就会有随时追赶并超过的势能及无限可能,但奔跑本身却并不以此为目的。

我想,那就是我理想中的基础教育了。

而现在,此刻的我自己,也得好好补回“生活”这一课!

*作者简介:首发于公号K2谈,作者:龚琴Helen。“爸妈都是工作狂”已获授权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