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儿得乐貌似正在进入至暗时刻。
这家成立于年、做母婴用品(纸尿裤等)的社交电商公司,正在遭遇用户投诉、质量差退货难、因为“涉传”而被多地监管部门冻结账、被多家媒体曝光等一连串不利消息,而且内部也被曝出了不和谐的消息,包括拖欠供应商款项等,甚至还包括员工报销款,而在各种流言中,这一切都源于业绩的持续下滑。
从这家社交电商公司的成立时间看,凯儿得乐品牌应该是抓住了微商这个世纪红利的尾巴,而且产品品类的选择也极为精准,显示出创始人在直销以及零售领域的高深造诣,但是与创立初期的狂飙突进相比,目前的凯儿得乐更像是在经历一波无可救药的自我放逐。
而这其中最为致命的,也许就是“涉传”。
01
“涉传”被曝
毋庸置疑,凯儿得乐曾经对行业和自己有过具体而精准的定位。
在官方描述中,凯儿得乐称自己是一家专注于母婴新零售的创新企业。创立至今相继推出婴童品牌凯儿得乐、女护品牌朵瑞诗两大核心品牌。“凯儿得乐以高效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区域零售体验店整合本地化医护、实体、品牌等城市母婴资源,依托社交电商构建了独有的城市母婴生态圈,创造性打造了消费者、推广者、销售者三位一体的体验式营销模式,从而实现用户、产品、渠道多场景高效融合,为宝宝与妈妈提供更有效率与品质的一站式母婴服务”。
但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似乎并非如此。
报道显示,凯儿得乐一共分为四级代理,即会员、VIP会员、一级代理商、首席代理商,而且每个级别的门槛和缴纳的“保证金”均不同。最低级别的“会员”门槛需要进货元,外加十块钱保证金;VIP会员的进货门槛为元,保证金是元;更高一级的“一级代理商”需要买入元的货品,以及元保证金;最高级别是“首席经销商”,需要拿货元货款,同时保证金也飙升到了0元。
稍微了解微商行业运作模式的行业人士都知道,这种设立所谓的“投资门槛”,以及不同权限代理的模式,实际上已经触发了两条有关“涉传”的高压线,一是囤货,二是层级代理。
坦率地说,这都是微商的低级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原始模式,因为运营风险极大,早已被认为是应该淘汰的模式,但是凯儿得乐至今依然在沿用这种玩法,表明无论是风险意识或者是创新意识,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短板。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凯儿得乐接连曝出被监管机构冻结账户的情况,完全符合逻辑。
02
账户被封
今年9月份,凯儿得乐曾被曝出过银行账户被封的情况。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9月初的一份裁定书,凯儿得乐因为一起行政诉讼官司,而被湖南益阳市南县的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冻结了银行账户。
据悉,这起诉讼官司引发的账户被封,源于凯儿得乐“涉传”。
事实上,此类事件更早之前就发生了。
在今年的7月份,凯儿得乐同样在湖北荆门沙洋县,也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理过,也被采取了冻结银行账户的操作。
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
在监管趋严、打击传销持续高压的态势下,凯儿得乐依然在“涉传”的边缘频频试探行业高压线,所以账户接连被封并不让人意外。
但最糟糕的变化来自于凯儿得乐内部。
03
自我放逐
未来电商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凯儿得乐内部管理已经混乱不堪,“有的员工正常离职了,但出差报销都没有给”,并且内部人员流动很大,“甚至还拖欠猎头的费用”。
该知情人士还表示,凯儿得乐的老板并不尊重人才,“(老板)觉得没有什么是自己学不会的。把请来的人的东西学走了,就不再需要花高薪请来的专业人士”。
公开资料显示,凯儿得乐的实际控制人是刘妙锋,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创始人程程,两人各持有44.5%的股份。
在官方网站中,显示凯儿得乐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世界墙企业密切合作,有N条生产线等等。
但与这些光鲜靓丽的外表相对应的是,网上到处都充斥着对于凯儿得乐的投诉,包括虚假宣传、不退押金,以及“涉传”等等。
这种反差对于新增用户来说显然不是好事。
而且仅从微商角度来说,凯儿得乐一方面抓住了微商模式最后的红利期,同时也得益于母婴这个微商走货最快的垂直细分市场。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凯儿得乐一直专注于产品实力,提升品质,以及推进包括直播在内的模式升级,梳理内部的营销体系,适应监管和市场发展的趋势,未必不能继续大赚其钱。
但是很显然,凯儿得乐选择了另一条路:那就是借助于微商爆发的红利期,捞一把就走。
这看上去很像是过把瘾就死,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放逐。
这很可惜。
因为这意味着凯儿得乐的至暗时刻,也许还会持续。
来源:未来电商Daily作者:潘玉龙